推荐语
人生在世,为何要修一个不争的心?请看老师的一篇分享。
一
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,修的是一颗心,修的是一颗不污不垢、淡看浮华的平淡、平和、宁静之心。
在道家教义中,「不争」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。而这种原则,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。
《老子想尔注》说:「圣人不与俗人争,有争,避之高逝,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?」并指出:「求长生者,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,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,不食五味以恣,衣弊履穿,不与俗争」。
柔弱不争是道家修养自我,处世生活的教义。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,深刻阐述了「柔之胜刚,弱之胜强」和「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」的道理。
所以「道」以柔弱为用,道家弟子信道学道,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,是非常必要的。
而道家「不争」的教义,与「柔弱」思想有着相互的联系。
所谓「不争」,《道德经》说:「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」
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,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。所以,又有「无为不争」之说。
二
学会平淡,便会淡看荣辱得失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让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;学会平和,适时清扫心灵污垢,便会让脚步轻盈,享受诗意人生。
在我们人生的这趟旅行中,若能让心时时不被灰暗的烟尘所覆盖,若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态上路,得不到的物质引起的重负就自然变轻了。
如此,人生的这趟旅行,我们走得岂能不更轻快愉悦?
简单的做人,不沉迷于幻想,不茫然于未来,走今天的路,过当下的生活,自然从容,丰润底蕴,洗尽铅华,这才是人生大智慧。
风也好,雨也罢,坎坷泥泞,委屈忧伤,寂寞痛苦,欢喜惆怅。始终怀着一颗平和的心,微笑着去面对,苦乐人生,不卑不亢,亦不彷徨。
人生看淡的诱惑越多,或许会缺少许多做人的欢乐,却因心境的简单、平和而少去更多的烦恼。
平淡使人简单,简单又使人快乐。
只有活得平淡,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的有无,珍惜上天的赐予,做好自己该做的事,我们的内心才能装下满满的幸福。
三
人生路上,静静的敞开内心,保持内心的平淡、平和与宁静,不贪、不妒、不谄、不骄、不去苛求别人什么,心中有爱世界就会充满爱。
急于追求,只会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;攻于心计,只会把自己变得世俗平庸。
如此,何不看淡,看透,锁一份平和于生命处,然后于人生路上且歌且行?若凡事但求无愧于心,得失荣辱不介怀,自然就会落得清闲自在。
如水人生,单纯见底;云海烟波,飘拂于心。人活一世,心态比什么都重要,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,就得要有一颗阳光的心态,懂得进退,方能成就人生。
功名利禄来来往往,炎凉荣辱浮浮沉沉,人生一份平淡,一份平和,一份宁静。
《云笈七签》有:「太上曰: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故与时争之者昌,与人争之者亡,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,以其不争。夫不祥者,人之所不争;垢辱者,人之所不欲。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」。
大家都知道,俗人所不争的事物,一般都是不祥的;俗人所不欲的事物,基本都是垢辱的。道家弟子的「不争」,还不仅仅是谦让,而且还得一心为善,绝不造恶。
道家认为,一个为善的道家弟子,即使「不争」,也不会不胜利;即使「不言」,也会有响应的人。
这是因为,「不争」的高尚行为,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。「不争」本身是无声的语言,标志着一个道家弟子的思想境界。
(2024 年 12 月 31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「昆仑文化家园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