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・舍弃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

推荐语 想彻底戒色,可以先从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小毛病开始,这样便可以慢慢克服自己的心浮气躁。情绪、心态稳定了,做事情便能事半功倍。请看一篇文章「舍弃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」。 处事大忌急躁,急躁则先自处不暇,何暇治事?—— 弘一法师《格言别录》 这是弘一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关于戒除浮躁的话。 大师认为,一个人在改正缺点和不良习惯时,很容易浮躁,将缺点一条条地列出来,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,这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还不如慢慢来,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,这样,效果反而更好些。 做事急于求成,恨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,如果短期内见不到事情的效果,就会半途而废,不了了之,这就是浮躁的表现。 心浮气躁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。具体表现为:做事情三心二意,浅尝辄止;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妄想鱼和熊掌兼得;这山望着那山高,熊瞎子掰棒子,掰一个扔一个;耐不得寂寞,稍有不顺就轻易放弃;急功近利,恨不得一锹掘出一眼井,遇到一点儿挫折,就会焦躁不安,怨天尤人……这 些浮躁的毛病,或轻或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。人一浮躁,就会终日处在烦躁忙碌的状态中,长期下去,就容易变得脾气暴躁、神经紧张。浮躁还会使我们缺乏幸福感、缺少快乐,太过于计较得失。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它们,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成就。 世上有很多聪明但浮躁的人,浮躁的人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取得一点成绩,但是,却很难成就大业。 《了凡四训》里面有一个故事:一个秀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,却没考中进士,便发牢骚说:「考官眼睛瞎了,不识货!」一个道士在旁边听了,便说:「你的文章一定不好!」秀才很不服气:「你又没有看到我的文章,凭什么说我的文章不好?​」道士说:「看你心浮气躁的样子,怎能写得出好文章?​」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道士一语惊醒了秀才,从此沉下心去读书,再也不自负了。 我听到一个忙碌了半生的男人诉说自己的苦闷:「眼看着别人房子、车子、票子都有了,我辛苦半辈子,什么都没有,像我这种年纪又大、又没有技术的人,一辈子就这样完了。​」为什么过了半辈子却连门手艺都没学到?我们可以平凡,生活可以平淡,但一个人平凡到连门手艺都没学到,是谁的错?试问,有多少年轻人浮躁到连一门过硬的手艺都不想学就想发大财的地步?一个读了很多年书的研究生,抱怨自己的收入不及农民工,这样的人就是读到博士也不会有太高的成就,因为他太浮躁了,不问自己做了什么事,取得了什么成就,只一味算计自己的收入。 有一个老母亲生病了,两个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,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赚钱买药。一位神仙被兄弟二人的孝心感动,便给了他们一个秘方,用 4 月的麦子、8 月的高粱、9 月的稻谷、10 月的豆子、腊月的白雪,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里密封七七四十九天,待鸡叫 3 遍后取出汁水卖钱。兄弟俩按照神仙的秘方各做了一缸。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开缸的日子,鸡才叫第二遍,哥哥已经等不及了,打开密封的盖子,看到的是一缸黑臭的污水。弟弟坚持等到鸡叫第三遍后才打开缸盖,顿时清香扑鼻,原来缸里是又香又醇的酒。这就像我们做事情,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地求结果,结果可想而知。其实,只要耐心做下去,用不了多久,完成那未完的部分,成功便唾手可得。 显微镜是 19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但你知道吗,显微镜的发明者只是荷兰西部一个小镇上的门卫。为了打发时间,他试着用水晶石磨放大镜片。磨一副镜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,他不断地尝试以提高放大倍数。60 年后,他磨出了可以放大 300 倍的镜片。人们第一次在镜片下看见了细菌,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。当然,作为普通人,你不必像列文虎克那样用 60 年做一件事情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。 我们要学会享受当下,这也是不浮躁的一种表现。浮躁的人往往焦虑于当下的失败,而忽略了生活的质量和快乐。他们用一些损人利己的手段去赢得金钱、车子和房子,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,心灵慢慢被尘埃遮盖,他们不再有淡定的人生,只有更浮躁和不安的灵魂。 淡定而不浮躁的人,即使生活赐予他的是苦难与失败,他也仍然能够从容面对。 泰国商人施利华,是一位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豪。1997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他破产了。这时,他只说了一句:「好哇!又可以从头再来了!」他从容地走进街头小贩的行列叫卖三明治。一年后,他东山再起。 自古以来,真正建大功、立大业的人,都是心定身安的人。我们在生活、工作和学习中,愈是艰难愈要有耐心。就像流水那样,遇到阻挡就绕过去,绕不过去,便积蓄水量,漫溢过去。能力有限时,如小溪水淙淙不绝;能力大时,便汇成江。只有摒弃浮躁心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。 (2025 年 2 月 15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《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》之「舍弃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」)

2025年2月15日

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・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

推荐语 邪淫的人就是心在被色欲所牵,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,一直在幻境里死去活来。你所感受到的是快乐吗?还是煎熬?如何才能逃出欲望的魔掌,从而不被外物所牵呢?请看文章「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」。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,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。 —— 弘一法师《格言别录》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法时曾提到智者大师的一句话:「世间色、声、香、味常能诱惑一切凡夫,令生爱著。」他解释说:「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』是五尘,属于物质,再加上一个『法』,名为六尘,法属于知识。眼所见者为色,耳所闻者为声,鼻所嗅者为香,舌所尝者为味,身所接触者为触。这都是外面的环境,容易迷惑人,令人生起贪嗔痴慢。为了追求物欲享受,使人生起爱著,一爱一执着,毛病就来了。心被境界所转,即是凡夫。」 法师刚出家那阵子,住在浙江的一座古寺中修行。寺里的老和尚派了一个小和尚照顾他。其实,法师吃饭的碗碟向来都是自己洗,桌子自己抹,居室自己扫,自己洗衣服,自己补衣服,洗脸漱口的用水也是自己打的,是不需要人照顾的。法师不忍拒绝老和尚的心意,便只好接受了这份盛情。好在他只是在此暂住个把月。一天,照顾法师的小和尚看墙上新贴着一张纸条,上书: 无尽禅师偈句: 一池荷叶衣无尽,数树松花食有余。 深恐世人知住处,为移茅舍入深居。 小和尚似要问什么,却没好意思张口,只是看着字条出神。法师便轻声问他:「看得懂吗?」小和尚恭敬回答:「字懂得,就是意思没懂。」 法师亲切地说:「这是无尽禅师出家时写的偈句,说的是一个出家人,应该以学佛修道为本,不要为衣食所累。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是出家人的本色。我福薄业重,又出家未久,深恐为在俗时的虚名所扰,故常择居偏僻茅舍,以避声华。无尽禅师『深恐世人知住处,为移茅舍入深居』这两句,我很喜欢,所以手录墙壁,用以自加做戒。」 法师到深山中修行,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修行不够,恐为世俗人情打扰,难免心念不一。那么,我们平常人想在俗世保持清静之心,不被外物所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。 美国著名小说家塞林格的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经典,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。在成名之后,塞林格不是像常人那样,住豪宅、穿华衣、开名车,而是过起了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。他退隐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,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买了九十多英亩土地,在山顶盖了一座小屋,房屋的周围都种上树木,屋外拦着将近 2 米高的铁丝网,网上还装有警报器。他每天早上八点半带了饭盒入内写作,下午五点半才出来,在此期间,家人不能来打扰他,如有要事,只能电话联系。 他偶尔去小镇购买书刊,有人认出他,他马上拔腿就跑。有人登门造访,得先递上信件或便条,如果来访者是生客,就拒之门外。他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,成名后,只回答过一个记者的问题,那是一个 16 岁的女中学生为给校刊写稿特地去找他的。 诚然,塞林格的与世隔绝也是很奢侈的。毕竟,那 90 多亩的土地和装着铁丝网的小屋就不是一般人置得起的。 一位禁欲苦行的僧人,到山中去隐居修行。有一天,他发现自己唯一的一件换洗衣服破了一个洞。于是就到山下的村庄向村民要来一块布缝补。回到山中,过了几天,他发现原来茅屋里有一个鼠洞,衣服就是被老鼠咬破的。为了防止老鼠再咬破衣服,他到山下向村民讨来一只猫。猫需要吃食物,于是,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,每天挤牛奶喂猫。但是,每天要照顾小猫和奶牛影响了他的修行,他便到山下寻来一个流浪汉,请流浪汉代替自己照顾猫和奶牛。为了吃饭,流浪汉又在山上开了一片地,种了一些作物。过了一些日子,流浪汉说:「我需要一个老婆。」事情可想而知,有了女人,接下来便是孩子,有了老婆孩子便需要更大的房子,种更多的地,养更多的奶牛……到了后来,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。 这个苦行僧只为了一件衣服便新造了一个村庄,想修行也不可能了。欲望就像一条锁链,一个牵着一个,永远不能满足。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,无法泯灭,我们所能做的,就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,修剪自己的野心,让自己不做欲望的奴隶。 在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,索提那克法师是寺院的新住持。索提那克法师发现寺院的山坡上到处生长着杂乱而青翠的灌木。为了让它们看起来美丽一些,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剪子,一有时间就去修剪灌木。半年过去了,一些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。 有一天,寺院来了一个有钱人。有钱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:「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?」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,折身进内室拿出剪子,让客人跟着自己来到寺院外的山坡上,然后指着那些修剪好的灌木说道:「只要经常像我这样,反复修剪一棵树,你的欲望就会消除。」 有钱人疑惑地接过剪子,走向一丛灌木,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。过了一会儿,法师问他感觉如何。他说:「身体倒是轻松了许多,心里也不像先前那样烦躁了,但脑子里那些欲望好像还在,并没有消除。」 索提那克法师笑着说:「你以后要经常来这里修剪,过一阵子就好了。」 这个人就经常到寺院里修剪灌木。三个月后,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已经初具形状了。这时,法师来到有钱人身后,问他:「你懂得如何消除欲望了吗?」 有钱人面带愧色地回答说:「每次在修剪的时候,我觉得心里的欲望已经没有了,可是,一旦回到家里,回到我的生意圈子里,所有的欲望又全部冒出来了。法师,你说,这是怎么回事?是不是我太愚钝了?」索提那克法师笑而不言。 当这只鹰完全成型之后,有钱人还是没能摆脱欲望的枷锁。他甚至怀疑法师的办法根本不灵。法师笑了,说:「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建议你来修剪灌木吗?我不知道你每次修剪前发现没有,原来剪去的部分,会重新长出来。就像我们的欲望,你别指望完全消除它们。你所能做的,就是尽量去修剪它。放任欲望,它就会疯长,如果你能经常修剪它,反而会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。」 每个人都会有欲望,一个欲望刚刚消失掉,新的欲望又会浮上心头。甚至可以说,产生欲望是人的本能,如果人没有欲望,每天确实不需要那么忙碌,但人生的乐趣就会减少很多。但是,如果欲望太多,不但对人一点儿好处也没有,反而会成为枷锁,让我们疲惫不堪。甚至,有很多欲望难以达成的人,会因为急功近利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。 定期清理你的欲望,甚至当欲望来到时,你不妨将它暂时放一放,看过一段时间,你是否还会对它念念不忘。比如当你看中一件价值不菲的衣服时,不要急于将它买下来,待过几天,你会发现,你已经没有了当时那样强烈的购买冲动。当你有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欲望时,不妨问问自己,我真的需要那些欲望吗? (2025 年 2 月 6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《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》之「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」)

2025年2月6日

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・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

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—— 弘一法师《格言别录》 恬淡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。古人认为:「恬静养神,弗役于物。」意思就是说,恬静可以养神,使人不拘于外物。恬静讲的就是一种「退」的处世态度,万事不萦于怀,保持这种心境的人,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。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「养生」,养生包括养心、养性和养身。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,认为只要身体养好了、健康了,就能更长久的享受生活。所以,很多人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,吃健康的食物,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天养心。 有一个朋友的妈妈非常注重养生,每次见到她,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宣讲养生的道理,告诉别人每天要吃什么东西,吃多少、怎么吃,每天要运动多长时间,等等。她一次又一次地声明:只有这样,才能不生病!可是,我每次听到这些却很奇怪,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为如何给自己准备健康的食物而忙个不停,害怕自己一顿饭吃得不好就会生病。一边养生却一边为身体而焦虑,唯恐自己生病,唯恐自己不够长寿。每天都这样担心,怎么能开心? 如果我们不从养心和养性开始养生,心中有诸多烦恼,有万般欲念,就算身体再健康,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。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,也无非是吃穿玩乐这些享受,人生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。 弘一法师认为恬淡是「养心第一法」。他所讲的「恬淡」,归根到底就是要人静心。世间的事纷纷扰扰,容易扰乱人的心境。所以,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,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。其实,扰乱我们的不是纷扰的世事,而是不静的心。当我们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剥离的时候,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,都能真正享受闲适的生活。 (2023 年 10 月 15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《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》之第一部分「放下欲念,修一颗清净心」)

2023年10月15日
免费结缘一本善书

建站宗旨:帮助深陷邪淫恶习中的人们看清幻象、重归正途!

投稿、纠错、投诉、合作等请联系:contact@buzhus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