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・舍弃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

推荐语 想彻底戒色,可以先从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小毛病开始,这样便可以慢慢克服自己的心浮气躁。情绪、心态稳定了,做事情便能事半功倍。请看一篇文章「舍弃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」。 处事大忌急躁,急躁则先自处不暇,何暇治事?—— 弘一法师《格言别录》 这是弘一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关于戒除浮躁的话。 大师认为,一个人在改正缺点和不良习惯时,很容易浮躁,将缺点一条条地列出来,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,这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还不如慢慢来,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,这样,效果反而更好些。 做事急于求成,恨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,如果短期内见不到事情的效果,就会半途而废,不了了之,这就是浮躁的表现。 心浮气躁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。具体表现为:做事情三心二意,浅尝辄止;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妄想鱼和熊掌兼得;这山望着那山高,熊瞎子掰棒子,掰一个扔一个;耐不得寂寞,稍有不顺就轻易放弃;急功近利,恨不得一锹掘出一眼井,遇到一点儿挫折,就会焦躁不安,怨天尤人……这 些浮躁的毛病,或轻或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。人一浮躁,就会终日处在烦躁忙碌的状态中,长期下去,就容易变得脾气暴躁、神经紧张。浮躁还会使我们缺乏幸福感、缺少快乐,太过于计较得失。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它们,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成就。 世上有很多聪明但浮躁的人,浮躁的人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取得一点成绩,但是,却很难成就大业。 《了凡四训》里面有一个故事:一个秀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,却没考中进士,便发牢骚说:「考官眼睛瞎了,不识货!」一个道士在旁边听了,便说:「你的文章一定不好!」秀才很不服气:「你又没有看到我的文章,凭什么说我的文章不好?​」道士说:「看你心浮气躁的样子,怎能写得出好文章?​」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道士一语惊醒了秀才,从此沉下心去读书,再也不自负了。 我听到一个忙碌了半生的男人诉说自己的苦闷:「眼看着别人房子、车子、票子都有了,我辛苦半辈子,什么都没有,像我这种年纪又大、又没有技术的人,一辈子就这样完了。​」为什么过了半辈子却连门手艺都没学到?我们可以平凡,生活可以平淡,但一个人平凡到连门手艺都没学到,是谁的错?试问,有多少年轻人浮躁到连一门过硬的手艺都不想学就想发大财的地步?一个读了很多年书的研究生,抱怨自己的收入不及农民工,这样的人就是读到博士也不会有太高的成就,因为他太浮躁了,不问自己做了什么事,取得了什么成就,只一味算计自己的收入。 有一个老母亲生病了,两个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,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赚钱买药。一位神仙被兄弟二人的孝心感动,便给了他们一个秘方,用 4 月的麦子、8 月的高粱、9 月的稻谷、10 月的豆子、腊月的白雪,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里密封七七四十九天,待鸡叫 3 遍后取出汁水卖钱。兄弟俩按照神仙的秘方各做了一缸。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开缸的日子,鸡才叫第二遍,哥哥已经等不及了,打开密封的盖子,看到的是一缸黑臭的污水。弟弟坚持等到鸡叫第三遍后才打开缸盖,顿时清香扑鼻,原来缸里是又香又醇的酒。这就像我们做事情,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地求结果,结果可想而知。其实,只要耐心做下去,用不了多久,完成那未完的部分,成功便唾手可得。 显微镜是 19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但你知道吗,显微镜的发明者只是荷兰西部一个小镇上的门卫。为了打发时间,他试着用水晶石磨放大镜片。磨一副镜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,他不断地尝试以提高放大倍数。60 年后,他磨出了可以放大 300 倍的镜片。人们第一次在镜片下看见了细菌,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。当然,作为普通人,你不必像列文虎克那样用 60 年做一件事情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。 我们要学会享受当下,这也是不浮躁的一种表现。浮躁的人往往焦虑于当下的失败,而忽略了生活的质量和快乐。他们用一些损人利己的手段去赢得金钱、车子和房子,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,心灵慢慢被尘埃遮盖,他们不再有淡定的人生,只有更浮躁和不安的灵魂。 淡定而不浮躁的人,即使生活赐予他的是苦难与失败,他也仍然能够从容面对。 泰国商人施利华,是一位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豪。1997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他破产了。这时,他只说了一句:「好哇!又可以从头再来了!」他从容地走进街头小贩的行列叫卖三明治。一年后,他东山再起。 自古以来,真正建大功、立大业的人,都是心定身安的人。我们在生活、工作和学习中,愈是艰难愈要有耐心。就像流水那样,遇到阻挡就绕过去,绕不过去,便积蓄水量,漫溢过去。能力有限时,如小溪水淙淙不绝;能力大时,便汇成江。只有摒弃浮躁心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。 (2025 年 2 月 15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《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》之「舍弃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」)

2025年2月15日

今生的夫妻,必然有着前世的因缘

推荐语 你是否相信因果?你是否相信业力?你是否相信人与人的姻缘冥冥中有一定的定数。不管你信不信佛,你是否想看看从佛家的角度怎么看待人生?看待姻缘? 每个人的面目不同,其因果也不一样,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。有些人欠债太多了,到这个世界上来,还也还不了,所谓「债台高筑」,也就是业障之台,一天比一天高,一天比一天深,债上加债,纠缠不清。 这是什么缘故呢?是因为往昔专门放高利贷,借钱给人,利上加利,贪得无厌,自己以为占了便宜,结果是自己吃了亏,业障一天比一天重,终于拔不出腿来了! 有的欠人做父亲的债,有的欠人做母亲的债,有的欠人做妻子的债,有的欠人做丈夫的债,有的欠人做儿子的债,有的欠人做女儿的债。所谓「父母的饥荒,伦常的账码」,种种的因缘,乃促成你我今生命运的安排。 可是一般人不明白一切都是前因后果,定业难逃,所以有时候还不认账,还想扛债不还,明明欠人的债,却不承认。因为这样不讲道理,所以酿成世界上种种麻烦的发生 ── 你有你的麻烦,我有我的麻烦,他有他的麻烦,各人有纠缠不清、善恶夹杂的因果。偶尔遇到佛学,听了佛理,便明白一点。 可是今天明白了,明天又糊涂了;后天又想明白,大后天又糊涂了。于是变成智愚平等的局面,智慧和愚痴平均,糊涂时便不想修道,明白时便想修道。 可是修道的时候很少,糊涂的时候很多,因此所修的不及所丢的,智慧也一天不如一天;而愚痴却一天比一天增加,在无明驱使之下,便做出很多糊涂事。心里糊涂,进一步身上也糊涂了;心里有贪瞋痴,身上便犯杀盗淫,这些都是糊涂账,根本算不清! 所以,有时家庭眷属不和,父子不和、母女不和、夫妇不和、兄弟不和、姊妹不和、兄妹不和,种种问题就发生了。发生了,自己还不承认、不认账,反而觉得很受委屈。其实这都是前因后果的定律,以前种下的因,如今结果了,有什么好怨呢? 所以「是故知命者,不立岩墙之下」,「不怨天、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。」首先要明白因果,不要再种糊涂因果,要种清净的因果,要是道则进,非道则退。不要再把善恶混淆不清,是非夹杂不明,若能黑白分明,真假了然,便有机会返本还原,回复到本有的性净明体、妙真如性。 在种因上不小心,结果上就要认帐了。 那么人为什么做人?我们做人,就是来还债的。还什么债?还伦常的债、还世间的因果债。你还这个债,就能了这个债;你不还这个债,债就不能了。也就好像什么呢?好像我们欠人的钱,就还人的钱;不还,债就不能了了。人在世间上,也就这样的。 我又想起来一个公案。有个家庭养了一只驴,就天天用它来拉磨。磨坊的主人嫌驴走得慢,在磨坊里,天天拿着一把竹扫把打它,赶着这驴拉磨,叫它来为他做工。那么这一生完了,来生这只驴就转生做一个男人,打驴的人就转做一个女人,两人就结婚了。 结婚,你说怎样呢?这个男人一天到晚就打这个女人,无论拿起什么东西就打,或者吃饭的筷子拿起也打;一天到晚连打带骂,她做什么都不对。啊!打来打去,这一天这个女人遇到宝志禅师来了,就说:「唉!我的丈夫不知道为什么天天都打我?您老修行是得五眼六通的,请看看我们这是什么因果,为什么他天天这么打我呢?」 志公禅师说:「喔!你们两个什么因果啊?你前生是个男人,在磨坊里头,用一只驴为妳磨面粉,你天天打这只驴。现在这只驴就转生做男人了;你啊,就是打驴那个人,现在做女人。你们两个结婚了,所以他天天打你,就因为你以前天天用扫把打这只驴。一只扫把是由几百条竹子做的,你现在要想解这个冤结,我教你一个方法。 妳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收起来,就留一支用马尾织的拂尘,那个叫蝇甩子。他看没有其它东西可打的,就会拿拂尘打你;打完了,妳就告诉他说,前生妳是个赶驴拉磨的人,他前生就是那只驴,因为天天被妳打,所以现在他也天天打妳。那么他用马尾子织的拂尘打妳,这个一下子就有几百条,所以他打你一顿,今天就把以往的债都还了。你对他说明白以后,他就不会打你了。」 她果然就把所有的物件都藏起了。她的男人回来,不由分说,就要打她;各处找东西都找不到,只找出一支马尾子,劈头盖脸就打。以前他打,这个女人就跑;这一次打,她就坐在那儿挨打,等他打够了,就问:「喂!我以前打你,你就跑;今天我打你,你怎么不跑?」 她说:「你不知道你打我是有前因后果的。今天宝志禅师来,我请教他,为什么你天天这么打我呢?他告诉我说,你前生是只驴,因为我叫你拉磨,天天打你;所以今生你投生做一个男人,我变成一个女人,两个人结婚,因此你天天要来打我。他教我把拂尘放在这儿,等着你来打我,叫我不要躲避;那么你今天打完了,我们俩的债就没有了,以后再不会打架。」 这个男人一想:「喔!原来是这么一回事,那我现在不可以再打了,我今天若打她多了,来生她又要打我。」从此之后,两夫妇不再打架了。 由这一点看来,人世间谁和谁有缘,谁和谁没有缘,谁和谁是夫妇、父子、兄弟,这都在往昔有一种因果,所以今生才做这种眷属。我们若明白因果,就应该要改变因果 —— 往好的做,不要往错的做。 (2025 年 2 月 15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「打坐仙翁」)

2025年2月15日

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・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

推荐语 邪淫的人就是心在被色欲所牵,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,一直在幻境里死去活来。你所感受到的是快乐吗?还是煎熬?如何才能逃出欲望的魔掌,从而不被外物所牵呢?请看文章「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」。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,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。 —— 弘一法师《格言别录》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法时曾提到智者大师的一句话:「世间色、声、香、味常能诱惑一切凡夫,令生爱著。」他解释说:「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』是五尘,属于物质,再加上一个『法』,名为六尘,法属于知识。眼所见者为色,耳所闻者为声,鼻所嗅者为香,舌所尝者为味,身所接触者为触。这都是外面的环境,容易迷惑人,令人生起贪嗔痴慢。为了追求物欲享受,使人生起爱著,一爱一执着,毛病就来了。心被境界所转,即是凡夫。」 法师刚出家那阵子,住在浙江的一座古寺中修行。寺里的老和尚派了一个小和尚照顾他。其实,法师吃饭的碗碟向来都是自己洗,桌子自己抹,居室自己扫,自己洗衣服,自己补衣服,洗脸漱口的用水也是自己打的,是不需要人照顾的。法师不忍拒绝老和尚的心意,便只好接受了这份盛情。好在他只是在此暂住个把月。一天,照顾法师的小和尚看墙上新贴着一张纸条,上书: 无尽禅师偈句: 一池荷叶衣无尽,数树松花食有余。 深恐世人知住处,为移茅舍入深居。 小和尚似要问什么,却没好意思张口,只是看着字条出神。法师便轻声问他:「看得懂吗?」小和尚恭敬回答:「字懂得,就是意思没懂。」 法师亲切地说:「这是无尽禅师出家时写的偈句,说的是一个出家人,应该以学佛修道为本,不要为衣食所累。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是出家人的本色。我福薄业重,又出家未久,深恐为在俗时的虚名所扰,故常择居偏僻茅舍,以避声华。无尽禅师『深恐世人知住处,为移茅舍入深居』这两句,我很喜欢,所以手录墙壁,用以自加做戒。」 法师到深山中修行,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修行不够,恐为世俗人情打扰,难免心念不一。那么,我们平常人想在俗世保持清静之心,不被外物所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。 美国著名小说家塞林格的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经典,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。在成名之后,塞林格不是像常人那样,住豪宅、穿华衣、开名车,而是过起了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。他退隐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,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买了九十多英亩土地,在山顶盖了一座小屋,房屋的周围都种上树木,屋外拦着将近 2 米高的铁丝网,网上还装有警报器。他每天早上八点半带了饭盒入内写作,下午五点半才出来,在此期间,家人不能来打扰他,如有要事,只能电话联系。 他偶尔去小镇购买书刊,有人认出他,他马上拔腿就跑。有人登门造访,得先递上信件或便条,如果来访者是生客,就拒之门外。他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,成名后,只回答过一个记者的问题,那是一个 16 岁的女中学生为给校刊写稿特地去找他的。 诚然,塞林格的与世隔绝也是很奢侈的。毕竟,那 90 多亩的土地和装着铁丝网的小屋就不是一般人置得起的。 一位禁欲苦行的僧人,到山中去隐居修行。有一天,他发现自己唯一的一件换洗衣服破了一个洞。于是就到山下的村庄向村民要来一块布缝补。回到山中,过了几天,他发现原来茅屋里有一个鼠洞,衣服就是被老鼠咬破的。为了防止老鼠再咬破衣服,他到山下向村民讨来一只猫。猫需要吃食物,于是,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,每天挤牛奶喂猫。但是,每天要照顾小猫和奶牛影响了他的修行,他便到山下寻来一个流浪汉,请流浪汉代替自己照顾猫和奶牛。为了吃饭,流浪汉又在山上开了一片地,种了一些作物。过了一些日子,流浪汉说:「我需要一个老婆。」事情可想而知,有了女人,接下来便是孩子,有了老婆孩子便需要更大的房子,种更多的地,养更多的奶牛……到了后来,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。 这个苦行僧只为了一件衣服便新造了一个村庄,想修行也不可能了。欲望就像一条锁链,一个牵着一个,永远不能满足。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,无法泯灭,我们所能做的,就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,修剪自己的野心,让自己不做欲望的奴隶。 在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,索提那克法师是寺院的新住持。索提那克法师发现寺院的山坡上到处生长着杂乱而青翠的灌木。为了让它们看起来美丽一些,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剪子,一有时间就去修剪灌木。半年过去了,一些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。 有一天,寺院来了一个有钱人。有钱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:「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?」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,折身进内室拿出剪子,让客人跟着自己来到寺院外的山坡上,然后指着那些修剪好的灌木说道:「只要经常像我这样,反复修剪一棵树,你的欲望就会消除。」 有钱人疑惑地接过剪子,走向一丛灌木,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。过了一会儿,法师问他感觉如何。他说:「身体倒是轻松了许多,心里也不像先前那样烦躁了,但脑子里那些欲望好像还在,并没有消除。」 索提那克法师笑着说:「你以后要经常来这里修剪,过一阵子就好了。」 这个人就经常到寺院里修剪灌木。三个月后,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已经初具形状了。这时,法师来到有钱人身后,问他:「你懂得如何消除欲望了吗?」 有钱人面带愧色地回答说:「每次在修剪的时候,我觉得心里的欲望已经没有了,可是,一旦回到家里,回到我的生意圈子里,所有的欲望又全部冒出来了。法师,你说,这是怎么回事?是不是我太愚钝了?」索提那克法师笑而不言。 当这只鹰完全成型之后,有钱人还是没能摆脱欲望的枷锁。他甚至怀疑法师的办法根本不灵。法师笑了,说:「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建议你来修剪灌木吗?我不知道你每次修剪前发现没有,原来剪去的部分,会重新长出来。就像我们的欲望,你别指望完全消除它们。你所能做的,就是尽量去修剪它。放任欲望,它就会疯长,如果你能经常修剪它,反而会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。」 每个人都会有欲望,一个欲望刚刚消失掉,新的欲望又会浮上心头。甚至可以说,产生欲望是人的本能,如果人没有欲望,每天确实不需要那么忙碌,但人生的乐趣就会减少很多。但是,如果欲望太多,不但对人一点儿好处也没有,反而会成为枷锁,让我们疲惫不堪。甚至,有很多欲望难以达成的人,会因为急功近利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。 定期清理你的欲望,甚至当欲望来到时,你不妨将它暂时放一放,看过一段时间,你是否还会对它念念不忘。比如当你看中一件价值不菲的衣服时,不要急于将它买下来,待过几天,你会发现,你已经没有了当时那样强烈的购买冲动。当你有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欲望时,不妨问问自己,我真的需要那些欲望吗? (2025 年 2 月 6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《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》之「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」)

2025年2月6日

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・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

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—— 弘一法师《格言别录》 恬淡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。古人认为:「恬静养神,弗役于物。」意思就是说,恬静可以养神,使人不拘于外物。恬静讲的就是一种「退」的处世态度,万事不萦于怀,保持这种心境的人,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。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「养生」,养生包括养心、养性和养身。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,认为只要身体养好了、健康了,就能更长久的享受生活。所以,很多人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,吃健康的食物,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天养心。 有一个朋友的妈妈非常注重养生,每次见到她,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宣讲养生的道理,告诉别人每天要吃什么东西,吃多少、怎么吃,每天要运动多长时间,等等。她一次又一次地声明:只有这样,才能不生病!可是,我每次听到这些却很奇怪,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为如何给自己准备健康的食物而忙个不停,害怕自己一顿饭吃得不好就会生病。一边养生却一边为身体而焦虑,唯恐自己生病,唯恐自己不够长寿。每天都这样担心,怎么能开心? 如果我们不从养心和养性开始养生,心中有诸多烦恼,有万般欲念,就算身体再健康,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。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,也无非是吃穿玩乐这些享受,人生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。 弘一法师认为恬淡是「养心第一法」。他所讲的「恬淡」,归根到底就是要人静心。世间的事纷纷扰扰,容易扰乱人的心境。所以,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,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。其实,扰乱我们的不是纷扰的世事,而是不静的心。当我们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剥离的时候,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,都能真正享受闲适的生活。 (2023 年 10 月 15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《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》之第一部分「放下欲念,修一颗清净心」)

2023年10月15日

楞严经・四种清净明诲

唐天竺 · 沙门般剌密帝 译 佛告阿难:「汝常闻我毗奈耶中,宣说修行三决定义。所谓: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阿难,云何摄心,我名为戒?」 「若诸世界六道众生,其心不淫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如不断淫,必落魔道:上品魔王、中品魔民、下品魔女。彼等诸魔,亦有徒众,各各自谓成无上道。我灭度后末法之中,多此魔民,炽盛世间,广行贪淫,为善知识,令诸众生落爱见坑,失菩提路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先断心淫,是名如来先佛世尊,第一决定清净明诲。是故阿难,如不断淫,修禅定者,如蒸砂石,欲成其饭,经百千劫,只名热砂。何以故?此非饭本,砂石成故。汝以淫身求佛妙果,纵得妙悟,皆是淫根,根本成淫,轮转三途,必不能出。如来涅槃,何路修证?必使淫机,身心俱断,断性亦无,于佛菩提,斯可希冀。如我此说,名为佛说;不如此说,即波旬说。」 「阿难,又诸世界六道众生,其心不杀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杀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如不断杀,必落神道:上品之人为大力鬼,中品则为飞行夜叉、诸鬼帅等,下品当为地行罗刹。彼诸鬼神亦有徒众,各各自谓成无上道。我灭度后,末法之中,多此鬼神,炽盛世间,自言食肉得菩提路。阿难,我令比丘食五净肉,此肉皆我神力化生,本无命根。汝婆罗门,地多蒸湿,加以砂石,草菜不生。我以大悲神力所加,因大慈悲假名为肉,汝得其味。奈何如来灭度之后,食众生肉,名为释子?汝等当知,是食肉人,纵得心开似三摩地,皆大罗刹,报终必沉生死苦海,非佛弟子。如是之人,相杀相吞,相食未已,云何是人得出三界?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次断杀生,是名如来先佛世尊,第二决定清净明诲。是故阿难,若不断杀,修禅定者,譬如有人,自塞其耳,高声大叫,求人不闻,此等名为欲隐弥露。清净比丘及诸菩萨,于歧路行,不蹋生草,况以手拔,云何大悲,取诸众生血肉充食?若诸比丘,不服东方丝、绵、绢、帛,及是此土靴、履、裘、毳、乳、酪、醍醐,如是比丘于世真脱,酬还宿债,不游三界。何以故?服其身分,皆为彼缘,如人食其地中百谷,足不离地。必使身心,于诸众生,若身身分,身心二途,不服不食,我说是人真解脱者。如我此说,名为佛说;不如此说,即波旬说。」 「阿难,又复世界六道众生,其心不偷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偷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如不断偷,必落邪道:上品精灵、中品妖魅、下品邪人。诸魅所著,彼等群邪亦有徒众,各各自谓成无上道。我灭度后,末法之中多此妖邪,炽盛世间,潜匿奸欺,称善知识,各自谓已得上人法。詃惑无识,恐令失心,所过之处,其家耗散。我教比丘循方乞食,令其舍贪,成菩提道。诸比丘等,不自熟食,寄于残生,旅泊三界,示一往还,去已无返。云何贼人,假我衣服,裨贩如来,造种种业,皆言佛法?却非出家,具戒比丘,为小乘道,由是疑误,无量众生,堕无间狱。若我灭后,其有比丘,发心决定,修三摩地,能于如来形象之前,身燃一灯,烧一指节,及于身上爇一香炷,我说是人,无始宿债,一时酬毕,长揖世间,永脱诸漏。虽未即明无上觉路,是人于法,已决定心。若不为此,舍身微因,纵成无为,必还生人,酬其宿债,如我马麦,正等无异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后断偷盗,是名如来先佛世尊,第三决定清净明诲。是故阿难,若不断偷,修禅定者,譬如有人,水灌漏卮,欲求其满,纵经尘劫,终无平复。若诸比丘,衣钵之余,分寸不畜,乞食余分,施饿众生。于大集会,合掌礼众,有人捶詈,同于称赞。必使身心,二俱捐舍,身肉骨血,与众生共。不将如来不了义说,回为己解,以误初学,佛印是人,得真三昧。如我所说,名为佛说;不如此说,即波旬说。」 「阿难,如是世界六道众生,虽则身心无杀、盗、淫,三行已圆,若大妄语,即三摩地不得清净,成爱见魔,失如来种。所谓:未得谓得,未证言证。或求世间尊胜第一,谓前人言:我今已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道、辟支佛乘、十地地前诸位菩萨。求彼礼忏,贪其供养,是一颠迦,销灭佛种。如人以刀断多罗木,佛记是人,永殒善根,无复知见,沉三苦海,不成三昧。我灭度后,敕诸菩萨及阿罗汉,应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种种形,度诸轮转。或作沙门、白衣、居士、人王、宰官、童男、童女,如是乃至淫女、寡妇、奸偷、屠贩,与其同事,称赞佛乘,令其身心入三摩地。终不自言:我真菩萨、真阿罗汉,泄佛密因,轻言未学;唯除命终,阴有遗付。云何是人,惑乱众生,成大妄语?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后复断除诸大妄语,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。是故阿难,若不断其大妄语者,如刻人粪为旃檀形,欲求香气,无有是处。我教比丘直心道场,于四威仪,一切行中,尚无虚假,云何自称得上人法?譬如穷人妄号帝王,自取诛灭,况复法王,如何妄窃?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,求佛菩提,如噬脐人,欲谁成就?若诸比丘,心如直弦,一切真实,入三摩地,永无魔事,我印是人,成就菩提无上知觉。如我所说,名为佛说;不如此说,即波旬说。」 (2022 年 12 月 31 日整理自《寿康宝鉴》增附与「佛弟子文库」)

2022年12月31日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

唐 三藏法师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 舍利子!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 舍利子!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 是故,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;无眼耳鼻舌身意;无色声香味触法; 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; 无苦集灭道;无智亦无得。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。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罣碍;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 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 故知: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 (2022 年 9 月 4 日整理)

2022年9月4日
免费结缘一本善书

建站宗旨:帮助深陷邪淫恶习中的人们看清幻象、重归正途!

投稿、纠错、投诉、合作等请联系:contact@buzhus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