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說「春天就要多出去玩」,氣血、肝臟都獲益!
推薦語 春季是養肝的好季節,現在春暖花開,讓我們帶上笑容,去戶外看看那些綠樹與紅花,感受大自然的生機勃勃,舒暢一天的心情。下面分享一篇中醫老師的文章,讓我們看看春天運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以及需要的注意事項。 春天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季節,氣溫轉暖,萬物生長,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滿了生機。 在中醫看來,冬季強調靜養,但春季相反,應動養。春天就要多出去玩,有助調養氣血,讓人體的肝氣如同春天的樹木一樣條達舒暢。 一、春天就要多出去玩 《黃帝內經》中說「人應與土地之氣相融,順應四時規律」,從而獲得天地萬物滋養。 1、充足陽氣 我們身體裏需要三種氣,一種是先天之氣,來自於父母;一種是水谷之氣,來自於食物。還有一種是清氣,則來於大自然。 大自然就是天然的綠色氧吧,清新空氣能夠滋養我們的心肺,使我們體內的陽氣得到增加,從而提高免疫力。 另外,中醫上把曬太陽也稱作「天灸」,戶外踏青曬太陽時,可以藉助陽光的能量充足我們體內的陽氣,把體內的寒溼往外排,皮膚也會變好。 2、養肝明目 中醫認爲,一年四季中,春天屬木,對應人體的肝。肝藏血,主疏泄,喜條達,惡憋悶。 「青色入肝」,戶外公園裏綠樹成蔭,滿眼綠色,多看綠色植物有助於保護視力。 3、守護靈性 長期待在家裏、辦公室裏,能量是不流通的,人就會失去活力,長此以往,很容易身心瘀滯,失去靈性。 就像李辛老師說的,天地之間的自然能量是大補,它遠遠超過什麼鹿茸啊、人蔘啊、幾萬塊的野山參。 現在我們每天接受來自外界各種煩雜的信息,人很容易煩躁、不安、頭暈,繼而感覺喪喪的。 多去山上、湖邊、公園這種沒有天花板的地方走一走,多親近自然,聽聽鳥語,聞聞花香,慢慢的,你會找到你本來的那個相對放鬆、安靜、清晰、自然的狀態在哪裏。 4、疏肝解鬱 清代醫學家吳尚先說:「七情之病,看花解悶,聽曲消愁,有勝於服藥者也。」 肝主疏泄,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。在自然環境中放鬆身心,可以有效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情緒問題,使人心情愉悅。 5、健脾養氣血 氣血不足者往往容易疲憊,不愛運動,不愛出門,就想坐着或躺着不動,但這個習慣容易陷入惡性循環。 俗話說「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」,動一動,氣血才能「跑」起來。 戶外活動能夠增強脾胃功能,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。脾爲後天之本,健脾則身體能夠得到充足的氣血供應。 6、補腎固精 我們在出去玩的時候,可以進行一些輕鬆的體育鍛煉,如划船、太極、氣功等,這些活動有助於補充腎氣,增強生命力。 二、出去玩還可以做這些事 1、去抱樹 大樹五行屬木:肝屬木,主疏泄,調停滯。樹氣能滋養我們的五臟六肺,專補肝膽能量。 特別是內耗嚴重,缺乏安全感,需要釋放和平靜的時候,抱樹給你平靜和安全感。 要抱陽氣足的樹,儘量讓身體最大程度貼近樹,養一身的生機。 2、光腳踩在地上 試試光腳走在地上,這是在接地氣,土地裏的氣,是帶有生命之力的中氣,吸納這股上升的地氣,也是養元氣。 我們足底有一個穴位,名爲湧泉穴。顧名思義,這個穴位就是接收湧入體內的地氣。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,如果在老房子住,發現地面突然變潮,之後一定會下雨,這個比預報準,這時的潮,就是地氣的上行所致。 住在高層樓房久了,人常感到虛乏煩躁,心神不寧,若是離開高層,到鄉下的老院子,哪怕是待上一小會,就感覺人不飄了,如同心落下來了。這便是人體接收到了大地的能量,也就是接上了地氣。 三、戶外活動時注意 1、適當「春捂」 諺語云:「春天孩兒臉,一天變三變。」春天氣溫轉暖,但不可着急減衣服,戶外活動時尤其要避免頭頸、腰腹、小腿、腳踝等部位受寒。 2、運動前熱身 春季運動要有度。對於整個冬天不怎麼運動的人來說,運動應循序漸進,不要過快過猛。 運動前充分熱身,可以做做拉伸。推薦的運動如八段錦、太極拳、慢跑、騎行等,有助促進全身氣血運行,增強體質。 3、注意防風 春季風邪最盛,容易誘發疾病,戶外活動要注意避風邪,尤其要護好脖子。 風從項後入,頸部有 3 個以「風」命名的穴位,分別是風池穴、風門穴、風府穴,是風邪最易入侵的門戶。脖子受涼,容易落枕、感冒。 4、不宜穿緊身衣物 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曰:「春三月……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。」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、免冠披髮、鬆緩衣帶、舒展形體,克服倦懶思眠狀態,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。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,春天更應該穿寬鬆、舒適的衣物;打底褲襪等緊身衣物,容易讓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暢。 又是一年春光,正適合踏青。快去曬太陽,吹微風,嗅花香,觸細雨,聽鳥鳴吧…… 有時候,治癒自己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。春天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等你去發現,可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哦~ (2025 年 4 月 12 日摘錄自微信公衆號「道生學堂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