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・捨棄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
推薦語 想徹底戒色,可以先從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小毛病開始,這樣便可以慢慢克服自己的心浮氣躁。情緒、心態穩定了,做事情便能事半功倍。請看一篇文章「捨棄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」。 處事大忌急躁,急躁則先自處不暇,何暇治事?—— 弘一法師《格言別錄》 這是弘一法師在一次演講中談到關於戒除浮躁的話。 大師認爲,一個人在改正缺點和不良習慣時,很容易浮躁,將缺點一條條地列出來,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,這樣反而可能適得其反。還不如慢慢來,一次改掉一個壞習慣,這樣,效果反而更好些。 做事急於求成,恨不能一口喫成個胖子,如果短期內見不到事情的效果,就會半途而廢,不了了之,這就是浮躁的表現。 心浮氣躁是很多年輕人的通病。具體表現爲:做事情三心二意,淺嘗輒止;東一榔頭西一棒槌,妄想魚和熊掌兼得;這山望着那山高,熊瞎子掰棒子,掰一個扔一個;耐不得寂寞,稍有不順就輕易放棄;急功近利,恨不得一鍬掘出一眼井,遇到一點兒挫折,就會焦躁不安,怨天尤人……這 些浮躁的毛病,或輕或重地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。人一浮躁,就會終日處在煩躁忙碌的狀態中,長期下去,就容易變得脾氣暴躁、神經緊張。浮躁還會使我們缺乏幸福感、缺少快樂,太過於計較得失。如果不能夠有效地克服它們,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質量和工作的成就。 世上有很多聰明但浮躁的人,浮躁的人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取得一點成績,但是,卻很難成就大業。 《了凡四訓》裏面有一個故事:一個秀才認爲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,卻沒考中進士,便發牢騷說:「考官眼睛瞎了,不識貨!」一個道士在旁邊聽了,便說:「你的文章一定不好!」秀才很不服氣:「你又沒有看到我的文章,憑什麼說我的文章不好?」道士說:「看你心浮氣躁的樣子,怎能寫得出好文章?」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道士一語驚醒了秀才,從此沉下心去讀書,再也不自負了。 我聽到一個忙碌了半生的男人訴說自己的苦悶:「眼看着別人房子、車子、票子都有了,我辛苦半輩子,什麼都沒有,像我這種年紀又大、又沒有技術的人,一輩子就這樣完了。」爲什麼過了半輩子卻連門手藝都沒學到?我們可以平凡,生活可以平淡,但一個人平凡到連門手藝都沒學到,是誰的錯?試問,有多少年輕人浮躁到連一門過硬的手藝都不想學就想發大財的地步?一個讀了很多年書的研究生,抱怨自己的收入不及農民工,這樣的人就是讀到博士也不會有太高的成就,因爲他太浮躁了,不問自己做了什麼事,取得了什麼成就,只一味算計自己的收入。 有一個老母親生病了,兩個兒子爲了給母親治病,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賺錢買藥。一位神仙被兄弟二人的孝心感動,便給了他們一個祕方,用 4 月的麥子、8 月的高粱、9 月的稻穀、10 月的豆子、臘月的白雪,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裏密封七七四十九天,待雞叫 3 遍後取出汁水賣錢。兄弟倆按照神仙的祕方各做了一缸。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開缸的日子,雞才叫第二遍,哥哥已經等不及了,打開密封的蓋子,看到的是一缸黑臭的污水。弟弟堅持等到雞叫第三遍後纔打開缸蓋,頓時清香撲鼻,原來缸裏是又香又醇的酒。這就像我們做事情,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地求結果,結果可想而知。其實,只要耐心做下去,用不了多久,完成那未完的部分,成功便唾手可得。 顯微鏡是 19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。但你知道嗎,顯微鏡的發明者只是荷蘭西部一個小鎮上的門衛。爲了打發時間,他試着用水晶石磨放大鏡片。磨一副鏡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,他不斷地嘗試以提高放大倍數。60 年後,他磨出了可以放大 300 倍的鏡片。人們第一次在鏡片下看見了細菌,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。當然,作爲普通人,你不必像列文虎克那樣用 60 年做一件事情,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。 我們要學會享受當下,這也是不浮躁的一種表現。浮躁的人往往焦慮於當下的失敗,而忽略了生活的質量和快樂。他們用一些損人利己的手段去贏得金錢、車子和房子,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,心靈慢慢被塵埃遮蓋,他們不再有淡定的人生,只有更浮躁和不安的靈魂。 淡定而不浮躁的人,即使生活賜予他的是苦難與失敗,他也仍然能夠從容面對。 泰國商人施利華,是一位擁有億萬資產的富豪。1997 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他破產了。這時,他只說了一句:「好哇!又可以從頭再來了!」他從容地走進街頭小販的行列叫賣三明治。一年後,他東山再起。 自古以來,真正建大功、立大業的人,都是心定身安的人。我們在生活、工作和學習中,愈是艱難愈要有耐心。就像流水那樣,遇到阻擋就繞過去,繞不過去,便積蓄水量,漫溢過去。能力有限時,如小溪水淙淙不絕;能力大時,便匯成江。只有摒棄浮躁心態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。 (2025 年 2 月 15 日摘錄自宋默先生編著的《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》之「捨棄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