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・捨棄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

推薦語 想徹底戒色,可以先從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小毛病開始,這樣便可以慢慢克服自己的心浮氣躁。情緒、心態穩定了,做事情便能事半功倍。請看一篇文章「捨棄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」。 處事大忌急躁,急躁則先自處不暇,何暇治事?—— 弘一法師《格言別錄》 這是弘一法師在一次演講中談到關於戒除浮躁的話。 大師認爲,一個人在改正缺點和不良習慣時,很容易浮躁,將缺點一條條地列出來,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,這樣反而可能適得其反。還不如慢慢來,一次改掉一個壞習慣,這樣,效果反而更好些。 做事急於求成,恨不能一口喫成個胖子,如果短期內見不到事情的效果,就會半途而廢,不了了之,這就是浮躁的表現。 心浮氣躁是很多年輕人的通病。具體表現爲:做事情三心二意,淺嘗輒止;東一榔頭西一棒槌,妄想魚和熊掌兼得;這山望着那山高,熊瞎子掰棒子,掰一個扔一個;耐不得寂寞,稍有不順就輕易放棄;急功近利,恨不得一鍬掘出一眼井,遇到一點兒挫折,就會焦躁不安,怨天尤人……這 些浮躁的毛病,或輕或重地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。人一浮躁,就會終日處在煩躁忙碌的狀態中,長期下去,就容易變得脾氣暴躁、神經緊張。浮躁還會使我們缺乏幸福感、缺少快樂,太過於計較得失。如果不能夠有效地克服它們,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質量和工作的成就。 世上有很多聰明但浮躁的人,浮躁的人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取得一點成績,但是,卻很難成就大業。 《了凡四訓》裏面有一個故事:一個秀才認爲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,卻沒考中進士,便發牢騷說:「考官眼睛瞎了,不識貨!」一個道士在旁邊聽了,便說:「你的文章一定不好!」秀才很不服氣:「你又沒有看到我的文章,憑什麼說我的文章不好?​」道士說:「看你心浮氣躁的樣子,怎能寫得出好文章?​」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道士一語驚醒了秀才,從此沉下心去讀書,再也不自負了。 我聽到一個忙碌了半生的男人訴說自己的苦悶:「眼看着別人房子、車子、票子都有了,我辛苦半輩子,什麼都沒有,像我這種年紀又大、又沒有技術的人,一輩子就這樣完了。​」爲什麼過了半輩子卻連門手藝都沒學到?我們可以平凡,生活可以平淡,但一個人平凡到連門手藝都沒學到,是誰的錯?試問,有多少年輕人浮躁到連一門過硬的手藝都不想學就想發大財的地步?一個讀了很多年書的研究生,抱怨自己的收入不及農民工,這樣的人就是讀到博士也不會有太高的成就,因爲他太浮躁了,不問自己做了什麼事,取得了什麼成就,只一味算計自己的收入。 有一個老母親生病了,兩個兒子爲了給母親治病,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賺錢買藥。一位神仙被兄弟二人的孝心感動,便給了他們一個祕方,用 4 月的麥子、8 月的高粱、9 月的稻穀、10 月的豆子、臘月的白雪,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裏密封七七四十九天,待雞叫 3 遍後取出汁水賣錢。兄弟倆按照神仙的祕方各做了一缸。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開缸的日子,雞才叫第二遍,哥哥已經等不及了,打開密封的蓋子,看到的是一缸黑臭的污水。弟弟堅持等到雞叫第三遍後纔打開缸蓋,頓時清香撲鼻,原來缸裏是又香又醇的酒。這就像我們做事情,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地求結果,結果可想而知。其實,只要耐心做下去,用不了多久,完成那未完的部分,成功便唾手可得。 顯微鏡是 19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。但你知道嗎,顯微鏡的發明者只是荷蘭西部一個小鎮上的門衛。爲了打發時間,他試着用水晶石磨放大鏡片。磨一副鏡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,他不斷地嘗試以提高放大倍數。60 年後,他磨出了可以放大 300 倍的鏡片。人們第一次在鏡片下看見了細菌,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。當然,作爲普通人,你不必像列文虎克那樣用 60 年做一件事情,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。 我們要學會享受當下,這也是不浮躁的一種表現。浮躁的人往往焦慮於當下的失敗,而忽略了生活的質量和快樂。他們用一些損人利己的手段去贏得金錢、車子和房子,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,心靈慢慢被塵埃遮蓋,他們不再有淡定的人生,只有更浮躁和不安的靈魂。 淡定而不浮躁的人,即使生活賜予他的是苦難與失敗,他也仍然能夠從容面對。 泰國商人施利華,是一位擁有億萬資產的富豪。1997 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他破產了。這時,他只說了一句:「好哇!又可以從頭再來了!」他從容地走進街頭小販的行列叫賣三明治。一年後,他東山再起。 自古以來,真正建大功、立大業的人,都是心定身安的人。我們在生活、工作和學習中,愈是艱難愈要有耐心。就像流水那樣,遇到阻擋就繞過去,繞不過去,便積蓄水量,漫溢過去。能力有限時,如小溪水淙淙不絕;能力大時,便匯成江。只有摒棄浮躁心態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。 (2025 年 2 月 15 日摘錄自宋默先生編著的《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》之「捨棄浮躁,人生才能淡定如水」)

2025年2月15日

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・心被外物所牽你纔會受煎熬

推薦語 邪淫的人就是心在被色慾所牽,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,一直在幻境裏死去活來。你所感受到的是快樂嗎?還是煎熬?如何才能逃出慾望的魔掌,從而不被外物所牽呢?請看文章「心被外物所牽你纔會受煎熬」。 不爲外物所動之謂靜,不爲外物所實之謂虛。 —— 弘一法師《格言別錄》 弘一法師在講經說法時曾提到智者大師的一句話:「世間色、聲、香、味常能誘惑一切凡夫,令生愛著。」他解釋說:「『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』是五塵,屬於物質,再加上一個『法』,名爲六塵,法屬於知識。眼所見者爲色,耳所聞者爲聲,鼻所嗅者爲香,舌所嘗者爲味,身所接觸者爲觸。這都是外面的環境,容易迷惑人,令人生起貪嗔癡慢。爲了追求物慾享受,使人生起愛著,一愛一執着,毛病就來了。心被境界所轉,即是凡夫。」 法師剛出家那陣子,住在浙江的一座古寺中修行。寺裏的老和尚派了一個小和尚照顧他。其實,法師喫飯的碗碟向來都是自己洗,桌子自己抹,居室自己掃,自己洗衣服,自己補衣服,洗臉漱口的用水也是自己打的,是不需要人照顧的。法師不忍拒絕老和尚的心意,便只好接受了這份盛情。好在他只是在此暫住個把月。一天,照顧法師的小和尚看牆上新貼着一張紙條,上書: 無盡禪師偈句: 一池荷葉衣無盡,數樹松花食有餘。 深恐世人知住處,爲移茅舍入深居。 小和尚似要問什麼,卻沒好意思張口,只是看着字條出神。法師便輕聲問他:「看得懂嗎?」小和尚恭敬回答:「字懂得,就是意思沒懂。」 法師親切地說:「這是無盡禪師出家時寫的偈句,說的是一個出家人,應該以學佛修道爲本,不要爲衣食所累。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是出家人的本色。我福薄業重,又出家未久,深恐爲在俗時的虛名所擾,故常擇居偏僻茅舍,以避聲華。無盡禪師『深恐世人知住處,爲移茅舍入深居』這兩句,我很喜歡,所以手錄牆壁,用以自加做戒。」 法師到深山中修行,是因爲覺得自己的修行不夠,恐爲世俗人情打擾,難免心念不一。那麼,我們平常人想在俗世保持清靜之心,不被外物所擾就更是難上加難了。 美國著名小說家塞林格的《麥田裏的守望者》被認爲是美國文學的經典,總銷售量已超過千萬冊。在成名之後,塞林格不是像常人那樣,住豪宅、穿華衣、開名車,而是過起了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。他退隱到新罕布什爾州鄉間,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買了九十多英畝土地,在山頂蓋了一座小屋,房屋的周圍都種上樹木,屋外攔着將近 2 米高的鐵絲網,網上還裝有警報器。他每天早上八點半帶了飯盒入內寫作,下午五點半纔出來,在此期間,家人不能來打擾他,如有要事,只能電話聯繫。 他偶爾去小鎮購買書刊,有人認出他,他馬上拔腿就跑。有人登門造訪,得先遞上信件或便條,如果來訪者是生客,就拒之門外。他從不接受媒體的採訪,成名後,只回答過一個記者的問題,那是一個 16 歲的女中學生爲給校刊寫稿特地去找他的。 誠然,塞林格的與世隔絕也是很奢侈的。畢竟,那 90 多畝的土地和裝着鐵絲網的小屋就不是一般人置得起的。 一位禁慾苦行的僧人,到山中去隱居修行。有一天,他發現自己唯一的一件換洗衣服破了一個洞。於是就到山下的村莊向村民要來一塊布縫補。回到山中,過了幾天,他發現原來茅屋裏有一個鼠洞,衣服就是被老鼠咬破的。爲了防止老鼠再咬破衣服,他到山下向村民討來一隻貓。貓需要喫食物,於是,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奶牛,每天擠牛奶喂貓。但是,每天要照顧小貓和奶牛影響了他的修行,他便到山下尋來一個流浪漢,請流浪漢代替自己照顧貓和奶牛。爲了喫飯,流浪漢又在山上開了一片地,種了一些作物。過了一些日子,流浪漢說:「我需要一個老婆。」事情可想而知,有了女人,接下來便是孩子,有了老婆孩子便需要更大的房子,種更多的地,養更多的奶牛……到了後來,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。 這個苦行僧只爲了一件衣服便新造了一個村莊,想修行也不可能了。慾望就像一條鎖鏈,一個牽着一個,永遠不能滿足。慾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,無法泯滅,我們所能做的,就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慾望,修剪自己的野心,讓自己不做慾望的奴隸。 在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,索提那克法師是寺院的新住持。索提那克法師發現寺院的山坡上到處生長着雜亂而青翠的灌木。爲了讓它們看起來美麗一些,索提那克找來一把剪子,一有時間就去修剪灌木。半年過去了,一些灌木被修剪成一個半球形狀。 有一天,寺院來了一個有錢人。有錢人向法師請教了一個問題:「人怎樣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慾望?」索提那克法師微微一笑,折身進內室拿出剪子,讓客人跟着自己來到寺院外的山坡上,然後指着那些修剪好的灌木說道:「只要經常像我這樣,反覆修剪一棵樹,你的慾望就會消除。」 有錢人疑惑地接過剪子,走向一叢灌木,咔嚓咔嚓地剪了起來。過了一會兒,法師問他感覺如何。他說:「身體倒是輕鬆了許多,心裏也不像先前那樣煩躁了,但腦子裏那些慾望好像還在,並沒有消除。」 索提那克法師笑着說:「你以後要經常來這裏修剪,過一陣子就好了。」 這個人就經常到寺院裏修剪灌木。三個月後,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已經初具形狀了。這時,法師來到有錢人身後,問他:「你懂得如何消除慾望了嗎?」 有錢人面帶愧色地回答說:「每次在修剪的時候,我覺得心裏的慾望已經沒有了,可是,一旦回到家裏,回到我的生意圈子裏,所有的慾望又全部冒出來了。法師,你說,這是怎麼回事?是不是我太愚鈍了?」索提那克法師笑而不言。 當這隻鷹完全成型之後,有錢人還是沒能擺脫慾望的枷鎖。他甚至懷疑法師的辦法根本不靈。法師笑了,說:「你知道我當初爲什麼建議你來修剪灌木嗎?我不知道你每次修剪前發現沒有,原來剪去的部分,會重新長出來。就像我們的慾望,你別指望完全消除它們。你所能做的,就是儘量去修剪它。放任慾望,它就會瘋長,如果你能經常修剪它,反而會成爲一道悅目的風景。」 每個人都會有慾望,一個慾望剛剛消失掉,新的慾望又會浮上心頭。甚至可以說,產生慾望是人的本能,如果人沒有慾望,每天確實不需要那麼忙碌,但人生的樂趣就會減少很多。但是,如果慾望太多,不但對人一點兒好處也沒有,反而會成爲枷鎖,讓我們疲憊不堪。甚至,有很多欲望難以達成的人,會因爲急功近利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來。 定期清理你的慾望,甚至當慾望來到時,你不妨將它暫時放一放,看過一段時間,你是否還會對它念念不忘。比如當你看中一件價值不菲的衣服時,不要急於將它買下來,待過幾天,你會發現,你已經沒有了當時那樣強烈的購買衝動。當你有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慾望時,不妨問問自己,我真的需要那些慾望嗎? (2025 年 2 月 6 日摘錄自宋默先生編著的《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》之「心被外物所牽你纔會受煎熬」)

2025年2月6日

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・恬淡是養心的第一法

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—— 弘一法師《格言別錄》 恬淡,是一種發自内心的恬靜淡泊。古人認爲:「恬靜養神,弗役於物。」意思就是說,恬靜可以養神,使人不拘於外物。恬靜講的就是一種「退」的處世態度,萬事不縈於懷,保持這種心境的人,在養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。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「養生」,養生包括養心、養性和養身。但很多人只熱衷於養生之法,認爲只要身體養好了、健康了,就能更長久的享受生活。所以,很多人能堅持每天鍛煉身體,吃健康的食物,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每天養心。 有一個朋友的媽媽非常注重養生,每次見到她,她都會不厭其煩地向別人宣講養生的道理,告訴別人每天要吃什麽東西,吃多少、怎麽吃,每天要運動多長時間,等等。她一次又一次地聲明:只有這樣,才能不生病!可是,我每次聽到這些卻很奇怪,一個人每天從早到晚都為如何給自己準備健康的食物而忙個不停,害怕自己一頓飯吃得不好就會生病。一邊養生卻一邊為身體而焦慮,唯恐自己生病,唯恐自己不夠長壽。每天都這樣擔心,怎麽能開心? 如果我們不從養心和養性開始養生,心中有諸多煩惱,有萬般慾念,就算身體再健康,不過是一具軀殼罷了。我們所能體驗到的幸福,也無非是吃穿玩樂這些享受,人生本身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升華。 弘一法師認爲恬淡是「養心第一法」。他所講的「恬淡」,歸根到底就是要人靜心。世間的事紛紛擾擾,容易擾亂人的心境。所以,很多人認爲自己心不靜,是因爲有太多事情在干擾。其實,擾亂我們的不是紛擾的世事,而是不靜的心。當我們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剝離的時候,不管處在什麽樣的環境中,都能真正享受閑適的生活。 (2023 年 10 月 15 日摘錄自宋默先生編著的《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》之第一部分「放下慾念,修一顆清净心」)

2023年10月15日
免費結緣一本善書

建站宗旨:幫助深陷邪淫惡習中的人們看清幻象、重歸正途!

投稿、糾錯、投訴、合作等請聯系:contact@buzhuse.com